上市公司財報“怪相” 11家業績增長摻“水分”

  • 發表于: 2021-03-18 13:36:20 來源:證券市場紅周刊

隨著上市A股2020年正式年報的漸次披露,觀察發現,不同公司之間業績的“含金量”差距頗大。比如道通科技,年度營業總收入和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了31.94%、32.44%;而中創環保卻在凈利潤同比大幅增長204.03%的同時,營業總收入增速僅實現了23.63%,兩項指標增長差異如此巨大,很難不讓人對其利潤的來源和可持續性生疑。

上市公司財報“怪相”:

凈利潤增速與主營收入增速差距巨大

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兩市有190家A股公司完成了2020年正式年報的披露工作,其中177家年度實現了盈利。如果和2019年同期對比,有133家公司盈利的同時相較上一年度凈利潤實現了正增長,英科醫療、湯臣倍健、士蘭微、新五豐、登云股份、新勁剛等多達37家公司的增幅超過了100%。

如果我們進一步結合公司的主營總收入增長情況進行統計對比,可以看到不少公司兩項財務指標的增長率差距頗大,例如士蘭微,公司全年6759.72萬元的凈利潤額相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長了365.16%,但42.81億元的主營總收入增速卻僅為37.61%。結合歷史數據可以看到,公司2020年凈利潤大幅增長與2019年的可比數據基數偏低有很大關系,2019年第四季度,公司凈利潤出現了3595.43萬元的虧損,導致公司當年三季度末的凈利潤額還有5048.63萬元,年末卻僅剩下了1453.2萬元。另外,結合其他財務數據不難發現,對于2020年士蘭微的凈利潤,外延收入提供了很大的“粉飾”作用,公司年度非經常性收益實現了9110.96萬元,如果剔除非經常性收益,公司扣非后凈利潤額實則虧損了2351.24萬元。

其實,如此情況并非個案,成功扭虧的ST南風年報表示2020年度實現了9137.57萬元的凈利潤額,但與此同時公司主營總收入卻再次以下滑7.34%收官。報告期內公司扭虧,非經常性收益貢獻頗豐,期間公司不僅完成了對元明粉分公司的資產出售,還收到了政府的補助,兩項收益即貢獻了1.16億元的凈利潤,盡管公司在面對疫情和復雜國內外形勢影響的同時,積極復工復產,且隨著國內經濟穩步恢復,加強了存貨和應收賬款的管理,提高了資金周轉率,企業整體運營質量逐步提升,但如果剔除上述外延收益,公司2020年扣非后凈利潤實則仍虧損2488.34萬元。

上市公司秀“財技”

用非經常性收益一次性增厚利潤

繁雜的報表,華麗的數據往往很容易讓投資者“大意失荊州”,“擠出”財報的“水分”則十分重要,而非經常性損益就是企業年報中最容易隱藏水分的地方。我們對目前190家公布年報的上市公司進行分析統計,有49家非經常性收益占公司全年凈利潤額的比重超過了30%,西藏旅游、中創環保、世紀鼎利等11家公司的占比甚至超過了100%,利潤來源全靠外延收益補貼。

企業利用非經常性損益粉飾業績、調節利潤,通常會有以下三種方式,第一,變賣資產或資產重估升值;第二,財政補貼;第三,企業的應收賬款突然收回。我們以中創環保為例,公司2020年度營業總收入僅同比增長了23.63%,但同期公司的凈利潤增速卻高達204.03%,雖然公司凈利潤實現了2093.59萬元,但扣非后凈利潤卻虧損了5166.72萬元,財報顯示,公司全年非經常性收益高達7260.3萬元,占公司凈利潤比重的346.79%,其中包含了業績承諾補償收益、子公司處置收益、政府補助等多項外延收益。

凈利潤同比大幅增長311.2%的登云股份,同期主營總收入增速僅為11.01%,公司全年凈利潤額為1533.93萬元,但僅政府補助即收到了1712.09萬元,公司全年非經常性收益為1439.09萬元,扣非后凈利潤只有94.84萬元。

類似的還有*ST奮達,因全資子公司富誠達原股東補償股份回購注銷完成,確認為了公司的營業外收入;新勁剛低效資產及業務的處置為公司帶來了高額的資產處置收益;*ST鑫科取得政府補助等等。

雖然上述公司單看2020年凈利潤均實現了不俗的增長,但企業競爭力主要體現于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務收入才是企業長期發展的原動力。依靠賣地、政府補貼等收入只能“粉飾”財務報表的虛假繁榮。

(文中提及個股僅為舉例分析,不做買賣建議。)(劉增祿)

關鍵詞: 上市公司 業績 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