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花邊新聞把低調了20年的股權投資機構“高特佳”推上風口浪尖。
今年3月以來,高特佳內斗升級,股東、高管們互相“開除”,還引出高特佳60億債務危機。高特佳控股的上市公司博雅生物也陷入易主風波、ST風險,股價一度腰斬。
近期,這場資本大戲突然峰回路轉。3月16日,博雅生物發布公告,其中提到:“高特佳股東德萊電器已于2021年3月15日代高特佳償付華鑫國際本息合計7.94億元。”博雅生物股價也應聲上漲,3月16日股價漲幅超11%。
高特佳相關負責人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集團正在推進各項債務問題穩妥化解。目前高特佳集團各股東也已達成一致,不會再出現復雜混亂的局面。”
高特佳是一家私募股權投資機構,管理著20多只產業基金,累計投資企業超過140家,管理資產規模超過200億元,在醫療健康領域的經典項目有邁瑞醫療、博雅生物、之江生物、圣湘生物、長風藥業、安諾優達、睿昂生物、鑫諾美迪、和合診斷等。
內斗止戈、債務化解,這家20年的老牌PE機構或有望逐漸走出陰霾。
德萊電器雪中送炭
博雅生物無疑是高特佳手中的一張王牌。
2007年高特佳投資博雅生物85%股權,后者于2011年成功上市,且股價5年上漲近5倍。目前,高特佳仍是博雅生物第一大股東,持有博雅生物股份1.26億股,占總股本29.67%。
近期,博雅生物控股權正在發生變更,高特佳擬向華潤醫藥控股轉讓老股并委托行使剩余表決權,同時博雅生物向華潤醫藥控股定向增發。一系列操作之后,華潤醫藥控股將持有博雅生物總股本的 30.00%,同時另外擁有博雅生物10.97%的表決權,合計擁有40.97%的表決權,華潤醫藥控股將成為發行人的控股股東。
高特佳債務內部上演的羅生門,曾讓華潤醫藥取得博雅生物控制權的交易存在不確定性。
不過,近日事情出現轉機。3月16日,博雅生物發布公告,其中提到,高特佳股東德萊電器已于2021年3月15日代高特佳償付華鑫國際本息合計7.94億元。
同時,自3月4日起,德萊電器及關聯方將在一個月內代博雅生物履行歸還博雅生物預付血漿采購款的7.23億元余額。
據知情人士披露,德萊電器已向華鑫國際支付本息7.94億元,主要還款開始落實到位,相關解凍工作也將逐步實現,如按正常進度推進預付采購款到位,則博雅生物被ST的警報也可以解除,同時受益的也有博雅生物數萬的中小股東。
天眼查顯示,德萊電器成立于2002年,是一家港資企業,其注冊資本為1000萬美元。2019年,萊德電器應蔡達建的請求入局高特佳,出資10億元,協助高特佳解決困局。這筆投資附回購安排,即投資滿3年后,德萊電器有權要求大股東回購,年利率為8%。投資期間,公司大股東變更的話,德萊電器有權要求提前回購。
目前,德萊電器直接持有高特佳逾22%的股份,總持股比例在金慧麗之后,后者通過控股4家公司合計持有高特佳41.34%的股份。不過,德萊電器是高特佳最大單一股東。
實際上,早在今年2月22日的公司股東會議上,德萊電器就提出,以提供借款方式代償債務等形式,幫助償還將于3月、4月到期的15億元債務。
還有消息稱,自入股以來,德萊電器并不參與公司日常經營,如今此舉僅是為了保護其對高特佳近30億債權。
有近高特佳人士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目前,高特佳各項債務都在解決當中,后續將逐步落實。
隨著問題的逐步解決,對于博雅生物“易主”華潤醫藥,外界普遍看好此次收購的繼續推進。
有投資人對記者表示,華潤醫藥肯定想并購博雅生物,目的是完善其醫藥健康大戰略。
光大證券研報認為,博雅生物以血制品業務為主導,同時積極發展非血制品業務。現有漿站采漿能力持續提升,同時博雅(廣東)的血漿調撥有望帶來巨大彈性,引入央企股東利好公司實現跨越式發展。
“考慮到血制品行業的政策壁壘高、資源屬性強,央企入主對于公司血制品業務的長期健康發展有積極影響。”光大證券研報中表述。
老牌PE的一步險棋
血制品絕對是一個潛力巨大,增長空間巨大的行業,目前國內產量跟不上,市場供不應求。更重要的是,國家對血液制品行業的監管極為嚴格,自2001年起,政府就不再批準新設血制品企業了。
2001年前就已擁有牌照的企業,可以說躺著也能掙錢。用一句話總結就是:“血制品你只管生產,賣不出去算我輸。”
2007年,知名投資人、投資機構高特佳創始人蔡達建提出“主題行業投資”的模式。當年底,高特佳以1.02億元的價格收購博雅生物85%股權,成為博雅生物第一大股東。蔡達建曾表示:“擁有了博雅生物這樣的平臺,我們將是一個行業領導者和進攻的主要發起者。這是同行做不到的。”
在中國血液制品行業,形成了以天壇生物、華蘭生物、上海萊士、泰邦生物為主的寡頭壟斷格局。這四家企業采漿站數量占到全國總數的55%,年采漿量占全國總采漿量超過50%。
博雅生物則一直處于第二梯隊,采漿量遠不及四大龍頭企業。這顯然滿足不了蔡達建的野心。面對巨大的市場,四年前,蔡達建走出了一步值得冒險的好棋:并購丹霞生物推動與博雅生物重組。如果能成功并購丹霞生物,博雅生物的采漿量將一舉突破千噸級,躋身一線巨頭之列。
然而商場如戰場,其中的博弈最激烈也最殘酷。誰也沒想到,這場豪賭竟然讓高特佳背負了巨額債務,也讓蔡達建深陷內幕交易的困局。
2017年4月,高特佳與博雅生物聯合發起設立了產業并購基金“前海優享”。該并購基金設立的當月,即以45億元收購了丹霞生物99%的股權。
蔡達建對這次收購勢在必得,其中運用大量金融機構資金,動用了高特佳20年累計的各路資源。
在前海優享中,平安證券出資額15.75億元,出資比例達41%,為第一大LP;中信銀行控制的橫琴信銀成長股權投資企業(有限合伙)出資2億元;博雅生物出資5000萬元;高特佳集團出資3000萬元,高特佳管理的其他基金也出了7.6億元。另外,前海優享還拿到了江西省發展升級引導基金2億元的出資。
正所謂人算不如天算,在并購推進的同時,丹霞生物爆出重大安全事故,其《藥品GMP證書》被藥監局收回,企業暫停生產。直到2019年8月,丹霞生物才重獲《藥品GMP證書》,恢復正常經營。在這近三年間,丹霞生物一直處于嚴重虧損狀態。
這期間,若無輸血,丹霞生物能否撐得下去將不得而知。高特佳意識到,保住丹霞生物,對于集團的資金鏈安全至關重要,但它低估了事件的風險性。這次并購重組中的風險,顯然已經不是一家PE有能力承受的。
2017年和2018年,高特佳控股的博雅生物分兩次向丹霞生物采購血漿制品,支付合計3.17億元的預付款。2019年4月,博雅生物與丹霞生物終止此前合同,并簽訂新合同,合同金額不超過8.25億元。
據博雅生物2020年半年報顯示,此時,博雅生物對丹霞生物的預付款余額已經達到8.23億元。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期間,丹霞生物依舊未能取得藥品生產GMP資質,博雅生物也未能采購到血漿。
原本為提升產能的買血變成“輸血”,讓博雅生物的財務狀況惡化。據天眼查數據顯示,2017年至2019年,博雅生物分別實現營業收入14.61億元、24.51億元和29.09億元,同比增長54.29%、67.84%和18.66%;實現歸母凈利潤分別為3.57億元、4.69億元和4.26億元,同比增長31.08%、31.57%和-9.17%。
而與此同時,平安證券一則財產保全申請,不僅揭露出高特佳的巨額債務,也暴露出產業并購基金“前海優享”明股實債成分。
據博雅生物披露,前海優享中來自平安證券的15.75億元出資背后其實是資管計劃,投到基金中為優先級。
根據雙方簽署的財產份額轉讓協議,平安證券已經將其在前海優享中的份額轉讓給了高特佳,高特佳需要支付15.75億元的本金,以及年化6.2%的利息。
按照約定,高特佳應在2021年4月10日前向平安證券付清第一期財產份額轉讓款,即平安證券在前海優享的第一期出資5.6億元及對應的利息;在2021年5月23日前付清第二期財產份額轉讓款,即平安證券在前海優享的第二期出資10.15億元及對應的利息。
目前,高特佳已向平安證券支付了財產份額轉讓款合計1.19億元,并正在通過股東提供借款等方式就股份被凍結情況積極尋求債務解決方案。
近期,平安證券以高特佳未按約定支付轉讓的價款,為避免申請人財產損失為由,向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人民法院申請仲裁前財產保全,要求凍結被申請人高特佳銀行存款18.89億元或查封、扣押價值相應的財產。
不僅如此,3月4日,博雅生物一份公告中,披露出高特佳債務總計近60億。截至2021年2月25日,高特佳的主要負債為中信銀行南昌分行通過華鑫信托、平安證券提供的本金共計23.55億元借款。此外,丹霞生物拖欠博雅生物7.23 億元預付款,高特佳已2020 年出具的《承諾函》承擔返還義務,以及高特佳作為擔保人或連帶責任人需要承擔的債務共計22.79億元,和其它負債本金5.67億元。
公告顯示,作為對以上部分債務的擔保,高特佳已經累計質押79601785股博雅生物的股票,占其所持博雅生物股份的比例為62.99%。這些股票質押對應的債務本金為27.7億元,到期日集中在3月至5月。
另外,高特佳擁有的位于深圳市南山區天利中央商務廣場A座15樓1700多平的物業產權,也已經被質押給了股東德萊電器。
目前,種種跡象表明這家老牌PE有望走出陰霾,是否能重回黃金時代,我們拭目以待。(馮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