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資本邦了解到,中天科技海纜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天海纜”)沖刺科創板IPO獲上交所受理,本次擬募資32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中天海纜科創板IPO獲受理,也宣布上市公司中天科技分拆上市邁出新進展。
IPO擬募資32億元
公司主要從事海纜、陸纜的研發、設計、生產和銷售業務,目前已具備交流500kV及以下海纜和陸纜、直流±400kV及以下海纜、直流±535kV及以下陸纜的研發制造能力,其中海纜為公司業務發展重點,是公司盈利的主要來源,主要包括交流海底電纜、柔性直流海底電纜、臍帶纜、動態海纜、海底光纜等類別。
財務數據顯示,公司2018年、2019年、2020年營收分別為45.30億元、53.25億元、59.71億元;同期對應的凈利潤分別為1.06億元、4.79億元、8.77億元。
公司選擇適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股票發行上市審核規則》第二十二條規定的上市標準中的“(一)預計市值不低于人民幣10億元,最近兩年凈利潤均為正且累計凈利潤不低于人民幣5,000萬元,或者預計市值不低于人民幣10億元,最近一年凈利潤為正且營業收入不低于人民幣1億元”。
公司2020年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凈利潤87,450.99萬元,營業收入597,093.83萬元,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權益合計381,597.33萬元,參照可比公司的二級市場估值,中天海纜的預計市值不低于10億元。公司滿足其所選擇的上市標準。
中天海纜稱,本次擬募資32億元用于汕尾海洋工程基地(陸豐)中天科技產業園新建項目、特種海纜研發及產業化項目、中天大豐海纜系統項目(一期)、補充流動資金。
中天海纜闖關科創板是上市公司分拆上市的一步棋,中天科技系公司的控股股東,現為上海證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司。中天科技于2002年10月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主板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股票代碼600522.SH。
公司坦言,中天科技分拆中天海纜上市符合《分拆規定》對上市公司分拆所屬子公司在境內上市的相關要求,具備可行性。公司控股股東中天科技股票于2002年在上交所主板上市,符合“上市公司股票境內上市已滿3年”的要求。
此外,中天科技最近3個會計年度扣除按權益享有的公司的凈利潤后,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42.85億元,累計不低于6億元人民幣(凈利潤以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后孰低值計算),符合《分拆規定》的要求。
中天海纜表示,公司與中天科技下屬其他業務板塊保持較高的獨立性,本次分拆后,公司仍將主要從事海纜、陸纜的研發、設計、生產及銷售業務,中天科技將繼續發展通信、電力傳輸(不含海纜、陸纜)、新能源、新材料等主營業務領域。公司本次分拆上市有利于理順整體業務和管理架構,建立更適應自身的管理組織架構,也有利于聚焦主業,更加快速有效地應對市場環境。
因此,本次分拆上市不會對公司和中天科技其他業務板塊的獨立性和持續經營構成實質性影響。
政策補貼滑坡 搶裝潮后海上風電項目景氣度是否會受影響?
值得關注的是,中天海纜坦稱,公司面臨海上風電搶裝潮影響公司經營業績的風險。
近年來,國家陸續出臺相關產業政策,通過降低上網指導價、壓縮補貼范圍或時限等方式,推動風電“平價上網”及風電資源配置。根據財政部、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等部門于2020年1月20日聯合發布的《關于促進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財建〔2020〕4號)相關要求,新增海上風電項目不再納入中央財政補貼范圍,按規定完成核準(備案)并于2021年12月31日前全部機組完成并網的存量海上風電項目,按相應價格政策納入中央財政補貼范圍。因此,中央財政取消對海上風電項目的補貼將進入倒計時,為了在行業補貼政策取消前獲取補貼,預計海上風電行業在2021年底前將迎來搶裝潮,行業未來的一部分需求將在2021年前提前實現,但也可能透支在此之后的市場需求。
隨著未來各項補貼政策陸續退出,海上風電項目投資商投資意愿在搶裝潮之后可能隨之下降,導致包括海纜在內的海上風電產業鏈各環節景氣度有所下滑,進而導致公司經營業績出現下降的風險。
近年來,海上風電市場的快速發展帶動了海纜需求的增長,驅動更多企業進入海纜行業或進一步擴充產能,但受海上風電補貼退坡等因素的影響,海上風電市場建設規模及海纜需求短期內存在下降的風險。同時,隨著海上風電“平價上網”進程的不斷加快,海纜作為海上風電產業鏈的重要環節,降本增效壓力將逐步增大。在此背景下,行業內骨干企業的競爭程度可能進一步加劇,且競爭焦點也由規模和成本轉向企業的綜合競爭力,包括技術研發、產品設計、生產工藝、融資能力、運營管理、市場營銷等。如果未來行業競爭格局發生重大變化,而公司不能利用自身的競爭優勢進一步鞏固和提升現有市場地位,將面臨喪失競爭優勢和市場份額下降的風險。
此外,公司現有收入結構中仍有較大部分來源于陸纜,且本次募集資金投資項目將配套建設部分陸纜產能。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陸纜行業市場競爭已較為充分,目前國內陸纜生產企業,尤其是中低端產品生產企業數量較多,產品同質化較為嚴重,市場競爭激烈。在此背景下,如果未來下游市場需求未能保持穩定增長,則將進一步加劇陸纜行業結構性產能過剩的風險。此外,如果公司不能在市場開拓、成本控制、技術創新、產品結構升級等方面持續保持優勢地位,則可能對公司產能消化和盈利水平產生不利影響。(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