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車被認定為軟件公司 “軟件算法決定成敗”成汽車行業共識?

  • 發表于: 2022-06-08 10:24:02 來源:中國汽車報網

近日,理想汽車聯合創始人兼首席財務官李鐵表示,理想汽車被認定為軟件公司,由此公司享受了增值稅即征即退的優惠政策。一家車企被官方認證為軟件公司,意味著軟件與汽車的界限愈發模糊。

從最初的質疑之聲不斷,到如今的風靡全行業,“軟件定義汽車”的理念已然被汽車從業者廣泛接受。無論是汽車行業研發重點、經營理念,還是產品功能、消費需求,都因軟件的涌入發生了巨大變化。但軟件到底能不能顛覆傳統汽車的概念,行業內爭論的聲音也逐漸變大。

軟件改變汽車

“在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的發展趨勢下,汽車由交通運載工具逐步轉變為能源中心、算力中心、智能終端和新型移動出行載體。”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國家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汽車安全與節能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在接受《中國汽車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汽車功能日益豐富的背后,是愈發復雜的電控系統、車身系統、娛樂系統和電子電氣架構,這也導致軟件算法領域的工作在汽車研發中的比重越來越高。“軟件算法決定成敗”逐漸成為汽車行業的共識。

在“軟件定義汽車”理念的影響下,整個汽車行業傳統的車輛工程設計思維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國汽智控總經理、首席技術官尚進告訴《中國汽車報》記者,在提出“軟件定義汽車”之前,汽車行業整車設計更加專注硬件,而現在開始轉向操作系統、軟件開發等新的技術重點,重視軟件生態的打造。中國軟件評測中心智能網聯汽車測評部主任郭盈也表示,整車企業開始將智能計算平臺、軟件研發、軟件升級、網絡安全等方向作為企業關注的重點。設計理念向ICT行業靠攏,意味著汽車行業正在走向智能汽車設計的時代。

此外,汽車電子電氣架構正在從分布式逐步演變為域集中、中央集中式。“軟硬件開始解耦,以往博世將軟件和硬件集成在一起的‘全家桶’式思路已經走不通了。”汽車行業資深專家邵元駿表示,傳統模式下一輛車需要100多個ECU,而現在可以通過5~6個域控制器控制多個零部件,最終將演化成中央計算平臺的形式。大陸集團中國區創新與戰略合作部總監呂楠指出,隨著新的中央電子電氣架構的落地,汽車不再局限于交通工具屬性,而是成為物聯網的一個節點、家與辦公室之間的第三空間,甚至是未來智慧城市中的一個分布式能源載體。而驅動汽車屬性變化的源動力,正是來自于軟件。

除了產品研發上的巨大變化,呂楠指出,“軟件定義汽車”概念正在重構汽車產業的價值鏈、產業鏈,汽車產業的外延也愈發變得模糊。在他看來,傳統汽車產業相對封閉,產業鏈呈倒金字塔結構。隨著“軟件定義汽車”概念逐漸得到認可,供應鏈結構發生巨大變化,典型的芯片供應商已不再是原有的二級、三級供應商,已經逐漸成為主機廠直接定點的關鍵部件。此外,傳統IT、移動互聯網領域的企業也紛紛涌入汽車行業,跨界整車與供應商企業成為行業新亮點。同時,多數車企開始自研或合作研發操作系統、開發軟件,而不是僅僅從供應商手中采購。正如東軟睿馳首席執行官曹斌所言,軟件供應商成為主機廠的“伴生式”伙伴,幫助主機廠搭建核心軟件團隊,構建面向抽象化硬件的新型軟件開發體系,形成長期、穩定的合作模式。

“軟件定義汽車”對汽車行業最顯著的影響,體現在軟件開發模式的互聯網思維對傳統制造業領域硬件開發模式的沖擊,不僅將汽車開發流程轉變為追求功能漸進、可迭代升級的軟件開發模式,同時也將一次性硬件產品銷售的盈利模式改變成可持續訂閱的服務模式。通過OTA推送,車輛即可實現升級、拓展新應用、定制個性化等服務,拓寬了車企的盈利模式。江西新能源科技職業學院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究院院長張翔也表示,無論是QQ音樂、愛奇藝等車載應用的有償使用,還是特斯拉、小鵬等車企的付費自動駕駛系統,都表明汽車軟件商品化成為趨勢,軟件在汽車消費中的比重越來越高。

盡管軟件在極大地重構了汽車行業的產業鏈、供應鏈、銷售模式等各個方面,但它也不可避免地讓汽車行業出現了新的問題和挑戰。郭盈指出,由于網絡、數據的大規模應用,國內外政府管理機構對于管理汽車的理念也發生了變化,從傳統的被動安全、主動安全和功能安全方向拓展到預期功能安全、網絡安全、數據安全和軟件升級安全等方面。日前,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一項研究表明,自動駕駛狀態下的汽車可能會被誘騙造成突然停止或其他危險動作,對乘車人員或行人造成危險。因此,如何應對軟件安全漏洞、確保數據安全、保護用戶隱私,都是“軟件定義”帶給汽車行業的新課題。

軟件能否定義汽車

盡管軟件正在切實改變著汽車產業的方方面面,但軟件真的可以“定義”汽車嗎?軟件對于汽車究竟有多重要?

在看來,“軟件定義汽車”的說法盡管有一定的夸張性,但反映出了汽車產業的變化趨勢,即軟件算法在當今的汽車行業中愈發重要。不過,他指出,從純粹的機械系統,發展到機械-氣液壓一體化系統,再到機電液一體化系統,及至如今的機電液信息一體化融合系統,汽車始終是一個多領域、多零部件組成的復雜系統,并非僅用軟件即可完成定義的簡單被控對象。從當前來看,軟件對于汽車的影響在智能座艙系統中體現較為明顯,但在底盤系統、動力系統的控制系統中,多領域復雜耦合的基本態勢并未發生變化,反而出現更加復雜、更加綜合的態勢。因此,強調,單純用軟件來定義系統的能力邊界、屬性特征或邏輯關系是不可能也不現實的。

客觀而言,汽車各種功能需要軟件驅動硬件才得以實現,片面強調“軟件定義汽車”必然是不可取的。基于此,認為,汽車行業必須關注到在“軟件定義”的背后,汽車本身也在做出巨大的改變,如電子電氣架構的變化、車輛通信方式的變化以及車輛硬件計算模塊的變化等。

同樣,郭盈也主張不應片面理解“軟件定義汽車”,而是需要從不同維度來理解“軟件定義”。他認為,汽車已經發展到車聯網、自動駕駛、車路協同等高級別智能階段,需要新的理念和產品來改變行業的認知。汽車行業的數字化轉型主要體現在智能網聯汽車產品上,得益于軟件的多樣性,汽車功能和性能出現了新的轉變。因此,從這一角度來說,軟件確實起到了定義汽車的作用。不過,郭盈指出,一輛汽車不僅只有軟件部分,軟件的功能和性能的表現強烈依賴于底層基礎硬件和電子電氣架構的發展。同時,汽車自身的機械特性和物理特性也在與時俱進之中。因此,僅僅依靠軟件無法定義汽車。

未來汽車產品的競爭力將主要來自于軟件生態,但這就意味著硬件就毫無競爭力了嗎?類比手機產業,軟件生態的豐富度固然是消費者選擇購買手機的一大重要因素,但屏幕、攝像頭、芯片、電池等硬件設備同樣是消費者會首先考量的要素。手機廠商蘋果、三星、華為、小米等頭部手機廠商無一不在自研芯片。可見,即便是“軟件定義”思維盛行許久的手機行業,硬件仍然是兵家必爭之地。

不過,在邵元駿看來,硬件標準化、模塊化是發展趨勢,未來車企想要打造產品差異化,必須要將重點放在軟件層面。隨著電動化趨勢的發展,汽車在硬件方面的差異會不斷縮小,車企在電池、雷達等方面的采購會更加公開、透明。“一輛汽車可能除了在外觀設計上存在不同外,硬件層面上的配置與其他品牌車輛沒有太大差別。智能化時代想要體現出與眾不同,就只能在軟件上下功夫。”邵元駿表示,“在硬件趨同的情況下,軟件將會成為品牌突顯特色與魅力的舞臺。”

“當前汽車生態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轉變,我們不能局限地看待汽車行業,而是需要跳出行業固有框架來理解行業變革。實際上,不僅是‘軟件定義汽車’的理念在影響著汽車行業轉型,‘場景定義汽車’、‘用戶定義汽車’同樣需要得到關注。”呂楠稱,汽車行業轉型不單純因為軟件的介入,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打好硬件“地基”同樣重要

在硬件架構趨于統一的趨勢下,軟件的意義更加凸顯,軟件的功能將決定汽車的功能。因此,某種意義上說,“軟件定義汽車”的前提之一是汽車硬件的同質化。不過,在智能汽車不斷發展的當下,新型硬件系統也在不斷發展。一位業內人士表示,革命性的新需求正在呼喚革命性的新力學架構、新材料應用和新產業鏈重塑。因此,新的硬件差異化正在孕育。那么,對于當前的汽車產業而言,硬件和軟件究竟孰輕孰重?

“汽車產業若想實現整體系統功能的提升,就必須堅持‘硬件趨同、軟件定義、數據驅動”的發展路徑。”在尚進看來,硬件就像是肌肉,如果沒有足夠發達的軟件“大腦”,那么肌肉再強大,也無法達成復雜的功能實現。因此,軟件發展必須要走在硬件前面。“軟件更為復雜,好的軟件架構可以根據硬件算力大小實現彈性增長。在算力較小的芯片上做出穩定功能的難度,遠大于在大算力芯片上做出一個小功能。”他說。

從研發投入的角度出發,張翔認為,硬件方面的提升是“看得見摸得著”、能夠快速得到回報的。“很多新車發布時都會公布算力、屏幕分辨率和屏幕尺寸的提升等信息,這些硬件上的升級是消費者能夠切實感受到的,而軟件升級可能消費者短期內無法切身體驗到。”他說。一如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盡管目前多數車企投入頗多,但短期內實現自動駕駛商業化運營尚無可能。因此,硬件的研發投入見效更快,軟件投入則是更為漫長的過程。

認為,軟件與硬件實則是相輔相成的整體,二者是唇亡齒寒、高樓與地基的關系。樓要想越蓋越高,地基也就需要越來越深厚。在他看來,目前我國汽車產業能夠在國際上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領域多集中在軟件領域,在機械、氣液壓、電子元器件、基礎材料、關鍵裝備等“基本功”上卻處于被國外“卡脖子”的境地。汽車產業發展絕非僅僅依賴某一單一技術,而是需要整個系統的全面發展。因此,強調,汽車產業的發展首先還是制造業體系發展及轉型升級的問題,因此,絕不能夠忽略除軟件之外的、本就應該做好做扎實的硬件領域發展。

郭盈同樣指出,沒有硬件的提升,軟件就無用武之地。對于車規級硬件而言,必須考慮在各種惡劣自然環境和多樣化的操作場景下,如何保持硬件的可靠性和穩定性,這對車規級硬件的性能提出更高要求。目前來看,提升核心硬件的本土化率尤為重要。只有提高了硬件本土化率,我國汽車產業才有搞軟件的底氣。然而,當前我國在汽車芯片、電子電控硬件等領域的技術、產品和企業均與國際水平存在較大差異。在不確定的國際貿易形勢下,發展我國汽車產業的硬件產品至關重要。不過,硬件亟需發展不代表軟件可以“緩一緩”。汽車的基礎軟件同樣要加速實現自主知識產權,形成完整的國內軟硬產業鏈。(張奕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