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春城訊 日前,記者從昆明市鄉村振興局獲悉,今年以來,全市聚焦“守底線、抓發展、促振興”,全力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其中,提前完成15.5萬脫貧勞動力轉移就業年度任務,超額完成1萬勞動力省外轉移就業任務。
【資料圖】
“期中考”成績亮眼的背后有何秘訣?昆明市鄉村振興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昆明市緊盯“穩存量、擴增量、提質量”,核實發放2022年度跨省務工交通補助資金,制定落實提升就業組織化措施、擴大省外就業規模、加強勞動技能培訓、提升就近就業質量、培育特色勞務品牌、增加有效就業時長等就業幫扶措施。
“想趁年輕多掙點錢,家里條件改善了,日子才會越過越好。”在上海打拼5年的祿勸小伙王林表示,回憶起年初,昆明專門組織農村務工人員乘專列赴上海,他很慶幸能去上海,為自己就業致富打開了更廣的天地。為保障農村勞動力穩崗就業,昆明致力于農村勞動力集中輸送工作,農村勞動力返崗就業服務保障機制逐漸成熟。
在東川區阿旺鎮芋頭塘村易地搬遷點返鄉務工人員招聘會現場,474個崗位直接送到村民家門口。不同種類的崗位涵蓋13個企業,有重慶、上海、北京的招工企業,也有昆明本地的企業。“這家重慶企業主要招聘的是花椒種植工人,工作地就在本地,工資按日計算。”一旁的工作人員詳細介紹著展板上的崗位信息,發放宣傳資料。“政府安排的崗位我們放心。”看完招聘信息后,搬遷村民馬翠芬高興地說。
今年以來,昆明組建穩就業工作專班,發揮東西部協作幫扶機制和駐外農民工服務工作站作用,努力將脫貧勞動力“穩在當地、穩在企業、穩在崗位”,按照“輸出有組織、承運有護送、到達有交接、全程可追溯”的要求,組織脫貧勞動力轉移就業。
東川區舍塊鄉新和村番茄生產基地里,村民王大姐不停地忙碌著。王大姐還有另一個身份,光伏公崗人員。在每個月的一段時間里,他們的身份都會在光伏公益性崗位人員和企業務工人員之間切換。
“公崗人員每月工作4天,剩下的時間可以到番茄生產基地務工,對于我們農戶來說是一舉兩得。”像王大姐這樣做兩份工的村民不在少數。
村集體統一安排公崗人員到企業內進行滾動式務工,企業則按照市場工價向村集體支付工資,光伏公崗工資標準為800元/月,每月需到崗工作4天,同時企業還向公崗人員額外支付每天80元工資。
昆明市積極引導縣(市)區幫扶干部全員下沉、逐戶走訪,向農村勞動力特別是脫貧人口及“三類對象”宣傳講解光伏公崗相關信息,努力實現脫貧戶就地就近就業和穩定增收。
今年4月,來自東川區、石林縣、富民縣的7名學員在深圳市龍崗區風向標職業培訓學校參加“比亞迪”就業技能培訓,學習文明禮儀、出行安全等知識,并參觀培訓基地。培訓老師就“比亞迪”就業技能培訓及就業相關政策進行講解,引導學員學好一技之長,掌握致富本領。培訓期間,每人每天能得到伙食費60元、住宿費40元的補助。
“在參加技能培訓后,我順利進入比亞迪公司上班,每月能領到5000元以上的工資,生活有了保障,還能給家里寄生活費。”在比亞迪公司上班的陳師傅說。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為提高脫貧勞動力的技能水平和就業質量,全市鄉村振興系統以“雨露計劃+比亞迪”就業促進行動為有力抓手,通過到戶到人講政策、作動員,擇優推薦脫貧勞動力(含監測對象)參加“比亞迪”就業技能培訓。
抓就業促鄉村振興,昆明將全力以赴做好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推動就業幫扶打開新路子、邁上新臺階,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持續注入新動力。
昆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劉會芳責編:楊蓉編審:沙蘭梅 符亞麗終審:錢紅兵 周曉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