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從成都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了解到,《成都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規劃》統籌謀劃了成都都市圈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是指導4市協同開展各類國土空間活動的國土空間專項規劃,是編制都市圈內各市縣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重要依據。”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成都都市圈位于成都平原經濟區內圈,由成都、德陽、眉山、資陽4市共17區、18縣(市)組成,總面積3.31萬平方千米,是我國西部地區最重要的都市圈之一。《規劃》提出,成都都市圈未來15年總體定位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核心增長極、美麗宜居公園城市都市圈。面向本世紀中葉,將全面建成美麗宜居公園城市都市圈和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級都市圈。
關鍵詞:國土空間
結合自然地理特征等構建
《規劃》提出,將構建“三區兩山,三軸三帶”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
負責此次規劃的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三區,是以岷沱灌區農業主產區、岷大平原農業主產區、東部淺丘農業主產區為基礎,夯實農業安全格局;兩山,是以龍門山—邛崍山、龍泉山為主體,完善生態安全格局;三軸,是以成渝城市發展主軸、成德眉發展軸、龍泉山東側發展軸為骨架,發揮輻射帶動作用;三帶,是以成德臨港經濟產業帶、成眉高新技術產業帶、成資臨空經濟產業帶為引領,推動全域同城化發展。
“結合成都都市圈自然地理特征、水系流域范圍和自然資源分布,構建‘三區兩山、三軸三帶’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旨在為充分發揮都市圈帶動作用、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全局和全省發展大局奠定空間基礎。”該負責人表示。
關鍵詞:城鄉融合
劃分128個城鄉融合發展片區
“實施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是打造‘天府糧倉’的重要舉措。”市規自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只有良田有保障,糧食才能滿倉。《規劃》提出,在穩定優質耕地數量和布局、強化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等基礎上,還將進一步保護優質耕地、嚴控優質耕地流出、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同時加強耕地安全利用與分類管控,開展水土流失綜合防治,強化農田系統生態功能,多位一體、協同推進。
根據《規劃》,以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為引領,成都將在推進鄉村振興上全面發力。
“我們按照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的方式,結合區位條件、產業基礎、資源稟賦等,劃分128個城鄉融合發展片區(鎮級片區),統籌新型城鎮化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目的就是要引導資源要素有序流動科學配置,構建與人口產業分布更加適應的公共服務和基層治理體系,建強縣域經濟發展支點。”相關負責人表示,《規劃》亮點之一是將共建五條鄉村振興示范走廊(蜀山鄉韻、山水鄉旅、大美田園、天府農耕、秀湖云田),串聯特色農業產業資源,引導創新、文化、旅游、商貿等城市功能和產業功能向鄉村延伸,推動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和鄉村振興。
《規劃》還明確提出,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以“龍門山—邛崍山山區”、“龍泉山山區”、“龍泉山西側平原區”、“龍泉山東側丘陵區”四個區域為核心,分別從嚴格落實生態保護紅線、耕地“三位一體”保護、人居環境風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升等方面,推動國土空間整體保護、全要素系統整治。
關鍵詞:公共服務
一體化促進公共服務便利共享
“成都都市圈以均衡普惠、整體提升為導向,協同推進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市規自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根據《規劃》,將在教育、醫療、文體、社會保障服務、安全等方面實施“五大共同體工程”,一體化促進公共服務便利共享。“4市已經建立都市圈社保協作機制,實現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在全國率先實現職工醫保參保關系異地轉移‘一站式’通辦。”該負責人表示。
《規劃》提出,依托優越的生態本底條件和良好的山水聚落特征,發揮成都“公園城市首提地”的重要引領作用,協同共建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
“將共同塑造‘青山綠道藍網’相呼應,‘大城小鎮美村’嵌田園,優美和諧、集約緊湊的都市圈公園城市空間形態;形成藍綠交織、層次豐富、場景賦能的綠道藍網體系;推動文化保護與創新發展,構建‘三級多要素’的自然和文化遺存保護體系。”相關負責人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規劃》還提出,將共同建設龍門山生態旅游休閑走廊、兩漢三國—秦蜀古驛道文化旅游走廊、龍泉山生態休閑旅游走廊和成渝古驛道文化旅游走廊四條文旅走廊,促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共建世界級旅游目的地。
關鍵詞:交通體系
將構建一小時軌道通勤圈
“都市圈建設強調推進城市之間的一體化、同城化發展,形成高密度、大流量的通勤流是同城化發展的重要條件。”相關負責人表示。
2021年印發的《成都都市圈發展規劃》提到,將構建都市圈立體交通體系。此次《規劃》進一步提出,將構建一小時軌道通勤圈,共建高效暢聯道路交通網。
如何構建一小時軌道通勤圈?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將通過推動多層次軌道交通網融合發展、加快鐵路干線建設,持續推進大鐵公交化運營、推進城際鐵路及市域(郊)鐵路建設、協同有序推進低運量軌道交通建設來實現。”
除了軌道交通,成都都市圈交通體系建設的亮點還有共建高效暢聯道路交通網,構建成德“九高十八快”、成眉“七高十六快”、成資“四高九快”的同城化高快速路網體系。同時,全面推進打通鄰接地區“斷頭路”“瓶頸路”,改善跨界通行條件,增強人民獲得感和對同城化發展的認同感。(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李世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