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這兩天,有消息傳出奇瑞汽車因合同糾紛被強制執行了9.55億,執行法院為安徽省蕪湖市中級人民法院,原告方海寧市尖山新區開發有限公司,為海寧市財政局旗下企業。
對此,奇瑞官方給出的回應是目前已執行完畢,并附上了安徽省蕪湖市中級人民法院發布的結案通知書。雖然此次執行的具體細節還未披露,但有觀點認為奇瑞這次的合同糾紛案,可能與多年前的“海寧國資參與奇瑞增資擴股”有關。
早在19年,奇瑞汽車與德國郵政股份子公司斯圖歌特公司簽約成立電動輕型商用車合資公司,雙方計劃投資5億歐元在中國開發和生產電動物流車,計劃建成一個年產10萬輛的工廠,以及建立電動汽車研發中心。
而當時海寧財政局的相關工作人員表示海寧當地有發展新能源汽車的規劃,并看好奇瑞新能源汽車的能力和前景。而奇瑞汽車內部人士稱,騰興長三角摘牌的可能性更大,作為交易條件之一,奇瑞和德國郵政股份的合資公司也可能會落戶海寧。
而這次奇瑞被執行的原告正是海寧市財政局旗下的企業,不禁讓人產生疑慮,此次的合同糾紛是不是當年工作做得不扎實,導致現在奇瑞自食惡果。
但話說回來,在如今信息傳播速度之快的互聯網時代下,一則被執行信息可能就讓整個企業陷入負面輿論中。
這兩年奇瑞還是實現了一個較快的增長。數據顯示,今年5月份,奇瑞控股集團銷售汽車139172輛,同比增長63%,已連續12個月單月銷量超過10萬。
一方面是奇瑞的產業鏈比較完整,配套能力強。另一方面則是奇瑞的海外業務所面對的多數是經濟不太發達的國家,而奇瑞旗下的瑞虎8(參數|詢價)、瑞虎7(參數|詢價)、捷途X70(參數|詢價)“三劍客”在國內的售價都在15萬以下,也讓這幾款車在低端市場有著不錯的成績。
但此次執行事件無疑是對奇瑞汽車的品牌形象產生了巨大的沖擊。盡管近段時間奇瑞表現不錯,但作為一個合格的車企,不僅要做好產品,更要規范自身的行為,遵守商業道德。汽車賽道競爭激烈如此激烈,稍有不慎都可能掉隊,相信這次執行事件也給奇瑞敲響了警鐘,一步錯,步步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