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秘戰爭:互聯網資本在汽車產業為何遭到慘敗?

  • 發表于: 2023-07-10 10:47:12 來源:愛卡汽車網

自電動車產業興起以來,汽車產業始終有一條隱秘主線貫穿其中,看懂這條主線,就讀懂了汽車市場競爭的核心邏輯。這條主線,就是互聯網資本與制造業車企之間的隱秘戰爭。


【資料圖】

如今,我們在觀察行業時,習慣于把玩家分為這么幾類。

首先是車企。這其中再分類比如合資品牌如上汽大眾、傳統自主品牌如比亞迪,造車新勢力如蔚小理、外資品牌如特斯拉。

其次是三電系統以及原材料供應商。比如寧德時代、江西贛鋒鋰業等。

最后是自動駕駛、智能座艙的供應商,比如地平線、華為等。

但實際上,按照本文的思路,上述大部分玩家,都可以被分成兩大陣營——互聯網資本和制造業車企。

簡單來說,在互聯網資本看來,電動汽車產業是繼手機之后的一個互聯網流量入口,它們以自動駕駛、智能座艙等酷炫的科技為噱頭,試圖打造一個用戶粘性極強的軟件生態,最終依靠軟件生態獲取超額利潤,它們將居于產業鏈的核心地位,而原本處在產業鏈中核心地位的制造業車企,則變成無關緊要的代工廠。

一言以蔽之,互聯網資本依靠軟件生態賺錢,而制造業車企靠賣車賺錢。換句話說,這場戰爭的勝負其實直接關系到,今后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到底是屬于制造業,還是互聯網產業?

誰能成為市場的組織者?

撥開紛繁復雜的行業現象,直擊這場隱秘戰爭的本質,就必須先理解一個概念,那就是市場的組織者。

現代經濟學理論中,最核心的概念,就是“自由市場經濟”,也就是“看不見的手”。

簡單來說,買賣雙方,通過供求關系來決定價格。如果用一個形象的比喻,這就像一個翹翹板,供在一邊,需在一邊,供求曲線的平衡點描繪的就是這個翹翹板達到平衡時的狀態。

然而,這里有一個重大缺陷,那就是,市場中還有一個關系沒有談到,那就是在這個狀態之中還有一個第三方,即這個杠桿的支點,這個支點位置的運動,將對供求關系產生嚴重影響。

而這個支點就是市場組織者。

在想象中,供與求,也就是生產者和消費者是在一個虛空中完成交易的,但實際上,真實的交易必須在一套組織架構中發生和完成,而只要你依賴這套組織架構,那么組織架構本身就會對供求關系產生影響,進而深刻影響價格。

舉例而言,大家日常生活中的網購,每個個體是消費者,品牌方是生產者,而淘寶、京東、拼多多等是市場組織者,市場組織者的平臺定位和流量傾斜,決定了哪個品牌能獲得流量,哪些商品是稀缺還是過剩,進而影響價格。

可見,市場的組織者權力非常大,這也就是為什么平臺爭奪戰異常激烈的原因,而剩下的人,無論怎么奮斗,生態位就已經決定了,你的利潤是有限的。這就是為什么當年阿里巴巴的店小二如此猖狂的原因。

進一步說,不管馬云怎么鼓勵你奮斗,你也不可能在淘寶上開店打敗阿里。

理解了這個概念,就理解了互聯網資本與制造業車企之間的隱秘戰爭的關鍵點,他們在爭奪汽車產業市場組織者,在爭奪汽車產業的定義權,組織權。:

搞軟件的才是大老板,造車的通通都是打工仔

中國電動車產業之所以能獲取如此大的關注,除了產業升級,彎道超車這一宏大敘事外,更為關鍵的是,電動車產業對資本,尤其是互聯網資本而言,具有重大意義。

被譽為中國造車新勢力“四大天王”的背后,分別站著一家互聯網巨頭:蔚來身后是騰訊、小鵬身后是阿里、理想身后是美團、威馬身后是百度。

普通人或許會感到困惑,造車和互聯網資本有啥關系?電動車產業興起,不就是把燃油機系統換成三電系統嗎?

其實不然,互聯網資本的邏輯如下:

第一,電動汽車更接近電子產業,造車難度會大大降低。

燃油車時代,傳統車企把持著燃油車系統這一核心技術,把持著這一價值十萬億的巨大市場。但電動車產業興起后,由于電動車的全新結構,讓汽車成為一輛高度智能化,可持續迭代的移動終端。

簡單說,傳統燃油車和電動車的區別,就是功能手機和智能手機的區別。這就引出了第二個邏輯。

第二,主導電動車產業可以打造軟件生態。

今天的電動車市場,就如十年前的智能手機市場一模一樣,要知道,美股萬億市值俱樂部中,蘋果、微軟、亞馬遜、谷歌、臉書都不是純粹靠賣硬件/軟件服務的公司,而是各自具有明確的生態護城河。

蘋果是iOS,微軟是win和云,亞馬遜是電商平臺和云,谷歌是搜索+安卓,臉書則是鎖定了社交關系。生態,是最強大的護城河。所謂生態,用蘋果舉例,IOS操作系統是地基,各種基于此的軟件是衍生物,IOS操作系統的用戶越多,基于IOS操作系統的軟件生態越豐富,用戶也就越多,進而讓更多的人選擇IOS操作系統。

也就是說,只要能找到下一個特斯拉,就如找到下一個蘋果一樣,換來豐厚回報。

于是,互聯網資本的藍圖是這樣的:

在手機產業,由于智能手機技術相對分散,并分別掌握在 Google、高通、索尼、三星等不同的供應商手上;新興的手機企業就能夠通過全球采購,組裝出具有足夠競爭力的手機。也就是“集各家之大成,然后整機系統集成”。

在手機產業能賺錢的是兩種人,一種是軟件生態平臺,Google 不用花大錢,單就通過 android 平臺賺得數百億美元收入,利潤率更高達 70% 以上。

一種是擁有核心技術的人,比如蘋果、三星和華為等公司,也能在手機部件上取得豐厚的利潤。

但那些只能通過別人的軟硬件平臺堆料的互聯網手機廠商,只有不到 5% 的硬件凈利潤,基本就是無利可圖。

在互聯網資本看來,這一切可以復制到汽車產業。

隨著電動車的興起,汽車供應鏈也出現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汽車產業沒有發動機的束縛后,各種電動車的核心技術,也同樣分散在各個新興的電子產業手中,這才是電動車門檻大幅下降的真正原因。

在電動車的世界里,在互聯網資本的眼里,任何人也可以像制造手機一樣,通過向供應鏈采購各種零件和技術,組裝自己想要的電動車。

雷軍曾說:“難道做汽車,你一定要做發動機嗎?”“不做發動機你作為汽車整廠就沒技術嗎?”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也因為如此,包括寧德時代、Mobileye 等新興的電子企業,已被視為有望取代老牌汽車零部件巨頭地位,成為最具話語權的一級供應鏈 (Tier 1)。但這些新興 Tier 1 的野心,并不止于當一家單純的供應鏈企業,而是要當整個汽車產業的技術平臺。

以往汽車產業也有“平臺”概念,但這些平臺往往由傳統車企主導,僅僅是一個通過共用部件來降低成本的生產平臺。

于是,互聯網資本有兩條路徑:

第一是,新興 Tier 1 卻是劍指智能手機的 Android 平臺形態:即是建立一個由供應鏈主導的“產業平臺”。比如華為造車。

第二是,軟件生態平臺,比如早先百度就公開表示自己的 Apollo 平臺就是“自動駕駛的 Android”,再比如,今天的中國造車新勢力,不斷宣稱智能駕駛,智能座艙,軟件收費,為的就是再造一個“電動車的 Android”。

如果互聯網資本的意圖實現,當汽車產業進一步 Android 化,制造業車企也將失去主導權,變成像貼牌公司一樣的存在,產品之間也會趨向同質化,只能通過降價來競爭。

互聯網資本的藍圖,就是針對制造業車企的一場戰爭,這對制造業車企而言,就是物種滅絕級別的巨大災難。

制造業車企,守住了陣地

互聯網資本的藍圖很美好,但是汽車產業的兩大本質性要求如同兩座大山,最終導致互聯網資本碰的頭破血流。

第一大本質性要求,是反虛擬制造”。

“虛擬制造”是指,廠商只負責上游的產品設計,把制造這一“苦活臟活累活”外包出去,但是這種大規模虛擬制造模式,只能應用非集成化和低集成化的產品中,比如手機和電腦。

但是,對于汽車產業而言,永遠不可能有“虛擬制造”。

理由很簡單,汽車事關人的生命安全,這就對產品的設計,制造提出了極其嚴酷的要求,它對瑕疵和差錯的容忍度極低,它天然的要求就是保證品質的完善性和穩定性——這遠遠超越了手機。

所以,手機和電腦行業,會出現類似富士康這樣的超級代工廠,而在汽車行業永遠不會出現富士康。在行業終局,任何一個廠商必須有屬于自己的制造工廠,這并非是一種可有可無的存在,這是汽車廠商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二大本質性要求,是規模性的剛性要求,汽車行業擁有明顯的“生死線”。

汽車作為價格高、頻次低、嚴重內卷的市場,車企只能采取“薄利多銷”模式,一般而言,車企保持在15%到20%的毛利水平,最終決定利潤空間的核心要素就是成本,而決定成本的,就是規模。

汽車行業的巨大體量,必然賦予其“規模效應”,以及隨之必然出現的“馬太效應”。所以,對于所有車企而言,最低的要求,必然是邁過汽車行業的“生死線”——必須達到一定規模,才資格上牌桌,與對手進行同等級較量。

正是這兩大本質性要求,使得制造業車企,守住了陣地。

其實,對于制造業車企而言,電動車產業興起后,也帶來了一場革命,但革的是豐田式制造業精益生產理念的命。發動革命者就是特斯拉和比亞迪。

傳統豐田式制造業精益生產方式,品控強,但是開發周期長,一臺車換代起碼要五年時間。

然而,五年時間,足夠特斯拉OTA更新上千次,能讓比亞迪更換幾百個外形嘗試不同細分市場。

我們先來看特斯拉,如今在外人看來,特斯拉似乎和互聯網資本是一個陣營的,其實,特斯拉是徹頭徹尾的制造業車企。

特斯拉入局電動車產業后,走的依舊是制造業路數,它用軟件開發業敏捷開發的理念,用快速試錯和迭代研發新技術,并利用大規模通用化組件,極致單品策略擴大規模效應降低開發成本。車的吸引力從穩定耐用變成了信息技術數字和電氣化方面的提升。

除特斯拉外,就是比亞迪。

如果說特斯拉是極致單品打法,一套模具很多年不更新,在智能化和車機上更新。那么比亞迪更是具有傳統車企的制造業基因,2020年底DMI上市以后就全面改變了生產經營模式,迅速轉型,向特斯拉學習,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在強悍的垂直整合模式的輔助下,讓比亞迪擁有其它車企不具備的能力,采用車海戰術,三電系統三大件的不變,不停地換車殼,不斷試錯,嘗試不同的細分市場。

汽車產業有一句話,電動化是上半場,智能化是下半場,其實這句話王傳福在2021年的年度股東大會說的。而這句話的本質,則透露出了對互聯網資本的不屑。

他認為,電動化的進程在加速,這個時候是看誰的資源多,供應鏈更完善,推出的產品優勢更大,誰就能夠贏得更大的市場。現在不是大魚吃小魚的時候,而是快魚吃慢魚的時候,只有在快的過程中才能夠超車。

怎么能做到比別的魚快呢?就是要犧牲短期利益,迅速占領市場以及消費者心智,讓消費者想到新能源汽車,就會想到比亞迪。在一個市場的增量時代,誰做得快誰就做得大;而到了存量時代,誰做得好誰才能做得大。

也就是說,在增量時代,所有的新能源汽車廠商都擁有一種“初體驗定義權”:比亞迪轉化的每一位消費者幾乎都不是新能源電動車的成熟用戶,都是第一次買新能源汽車和開新能源汽車,他對這個新物種的體驗感知是從比亞迪的產品這里開始建立的。

在行業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下,企業必須在品控和速度之間做取舍,幾個月就能發布一個版本,不斷刷存在感,快速響應市場。

如今,我們都知道,新能源汽車市場頭部正在形成“BAT”格局——比亞迪、埃安和特斯拉,三足鼎立。這些都是制造業車企,那么互聯網資本呢?造車新勢力中,除了披著互聯網資本外衣,實際在踏踏實實造車的理想外,幾乎都步履蹣跚,掙扎在死亡邊緣,而華為造車生態越來越小,除了嘴硬,其它都不硬。

最為關鍵的是,今年中國汽車市場的最大變化,是新能源的滲透率過了30%,一旦滲透率過了30%,那么市場立即會逐步過渡到淘汰賽。

也就是說,我們能斷言,互聯網資本與制造業車企之間的戰爭已經開始顯現出勝負,互聯網資本大概率是小姐的心,丫鬟的命。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