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幾乎所有業內對手都以目瞪口呆之態看著比亞迪在銷量數據和市場表現方面一路“超速”、直至“一騎絕塵”時,后者看上去卻只是好整以暇地保持著審時度勢,并不時從自己的“技術魚池”中舉重若輕地揀出一兩樣“黑科技”,隨即賦能于旗下各款新車。
(相關資料圖)
那感覺,像極了我們大家都熟悉的、口袋中永遠有無數“寶貝”的“機器貓”。
然后,當幾乎所有業內對手開始有些醒過神來,并試圖仿效比亞迪、也開始建立自己的“技術魚池類似物”時,后者卻再次先行一步、將目光投向了國內各大高校的高質量應屆畢業生,并以驚人的速度與規模開始大手筆擴建自己的“人才魚池”。
還能愉快地玩耍嗎?……此時,人們不禁對這個在全球范圍內都炙手可熱的新能源車“新王”再次產生了濃厚興趣,更萌發了諸多疑問——
一問比亞迪:挖呀挖!吸納2023年應屆生的“動靜”有多大?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況比亞迪2023年校招生的整體特點,那么答案無疑就是:招聘人數多、就業范圍廣(城市和覆蓋專業)、人才質量高。
如果將上述這句話“數字化”,人們的感受或許會更為震撼——
《車動力》獲取的第一手資料顯示:比亞迪2023年校招總人數達到3.18萬人。其中,碩博人員占比高達61.3%以上。
與此同時,比亞迪2023年校招人數中的研發人員占比亦高達80.8%。
一年吃進逾千名處于人才“頂端”的應屆博士生——試問:除了正超速增長、且前途仍不可限量的比亞迪,當下業內誰還能有這樣的“大手筆”?……
二問比亞迪:正式入職后,他們將如何蛻變為“明日之星”?
同樣是來自《車動力》所獲取的第一手資料:據不完全統計,比亞迪2023年校招崗位遍布國內37個城市,招聘專業則覆蓋了多達50個類別。
這其中,包括了機械類、電氣類、電子信息類、自動化類、計算機類、力學類、交通運輸類、化學類、材料類、工業工程類、物理學類、土木類、儀器類、統計學類、數學類、能源動力類、物流管理與工程類、安全科學與工程類、環境科學與工程類等專業。
一句話——比亞迪目前已成功構建的四大產業布局,讓來自眾多專業門類的應屆生都能“有崗可投”。
在應屆生培養方面,“明日之星·百日蛻變應屆生訓練營”則是始于比亞迪創業初期(1998年)的傳統人才培養項目。
通過為期100天的訓練營,以促進和提升企業歸屬感、文化認同感、業務理解度、職業素養、崗位實戰能力等為內容線,以高管引路、大咖分享、師徒輔導、線上學習、文化活動、崗位實踐等為方法線,一屆又一屆 “新生代”最終成為了比亞迪的中堅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比亞迪在博士后培養方面更是有著自己的獨到與為人稱道之處。2022年,比亞迪獲批設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也是國內首批備案制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之一,并已大規模開展博士后人才培養。
目前,已在深圳、重慶、西安三地形成“三站三基地”博士后培養新格局,培養人數連年攀升。;同時,更與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清華大學這三所學校建立了涵蓋14個學科的16個流動站,聯合培養博士后。
三問比亞迪:對企業的未來,這些應屆生意味著什么?
秉承“技術為王、創新為本”的發展理念,比亞迪潛心耕耘二十八載,并不斷加大研發投入,目前已擁有超6.9萬名研發工程師(注:此數據來自比亞迪2022年財報,不含今年應屆生),全球累計申請專利超4萬項、授權專利超2.8萬項。
對此,有人曾經專門進行過換算:比亞迪平均每天即有專利申請19件、專利授權15件。僅在2022年,比亞迪研發投入總額即達到了人民幣202.23億元,占其營業收入比例為4.77%。
可想而知,在這樣一個追求“創新”無止境的“技術王國”中,各種學有所成、更具備極大上升空間和發展潛力的青年學子們也正是將撐起比亞迪未來基業的棟梁之材——“技術魚池”中的“魚”之所以能取之不盡,正源于“人才魚池”的無窮活力。
【車動力說】從“刀片電池”到“DM-i超級混動”,從“e平臺3.0”到“CTB電池車身一體化”,再到近期先后發布的“易四方”、“云輦”等顛覆性技術,比亞迪真正做到了以創新迎來讓人難以置信的超速發展,并持續引領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變革。
站在這樣一個“巨人”肩膀上,無數剛剛步出校園的莘莘學子們眼前充滿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更肩負著讓企業不斷“提速”的重任與挑戰——憑借自身的前瞻和遠見、耐心與堅持,以及遠超對手的巨大投入,比亞迪必將從中收獲無與倫比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