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荒重挫全球汽車產業。
近段時間以來,因為芯片短缺,大眾、戴姆勒和寶馬等歐洲車企不得不縮減產量,歐洲新車銷售遠遠不及去年同期。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ACEA)的數據顯示,在歐盟乘用車市場,繼7月新車注冊量同比下降23.2%后,8月新車注冊量繼續萎縮,同比下降19.1%。在美國,通用及福特兩家車企減產,部分工廠暫時關閉,加劇汽車供應短缺的局面。今年8月,美國經銷商的新車銷量低于100萬輛,較2019年8月減少了72%。同樣,日本的豐田、日產和本田等車企都受到沖擊,下調了今年的預期產量,日系車企合計減產數量超過100萬輛。韓國多家整車企業也放緩了生產進度。8月,我國汽車產銷同比分別下降18.7%和17.8%,截至8月底,我國汽車產銷量已連續4個月同比下滑。
有些分析人士把芯片荒的原因歸于上游企業,受疫情影響,海外規模較大的晶圓廠和封測廠陸續宣布停產,造成全球半導體缺貨嚴重。的確,不可抗力加上人為因素導致芯片上游企業的生產經營秩序出現問題,最終傳導至下游的汽車產業。
面對芯片荒,汽車行業本身也要汲取教訓,在生產方式上有所調整。多年來,行業一直推行精益生產方式,導致各家企業在零部件方面普遍沒有太多冗余,一旦出現大的風波就會對產業鏈供應造成巨大沖擊,影響到生產進度。
精益生產方式最初誕生于豐田,有兩個主要特征,一是準時生產;二是全員積極參與改善。它能“以越來越少的投入獲取越來越多的產出”。隨著豐田的不斷做大做強,并成為全球最賺錢的汽車企業,精益生產方式也開始被許多國家的汽車企業高度重視,我國也有不少車企學習或借鑒這一生產方式。
全員參與能保持企業活力,有利于不斷完善企業的生產流程,提高生產效率,這一點無可非議。筆者以為,需要反思的是準時生產帶給企業的影響。
此次芯片荒導致汽車業減產,與準時生產有較大關系。準時生產又被稱為無庫存生產,即在生產過程中將必要的零部件以必要的數量在必要的時間內送到生產線。由于沒有冗余的零部件,它對供應鏈體系要求比較苛刻,任何一個環節不能有閃失,否則就會影響整個生產鏈條的正常運轉。應該說,在全球汽車供應鏈秩序平穩且高效的情況下,無庫存生產方式把生產效率做到了極致。然而,全球范圍內的新冠疫情打亂了芯片供應節奏,幾乎所有的汽車企業都沒有儲備足夠的芯片以備不時之需,導致芯片荒越演越烈,車企不得不宣布暫時停產、減產。
在疫情之前,已有多次自然災害影響過汽車供應鏈。比如,2011年泰國洪水災害影響到汽車電子產品供應,日本遭遇的多次地震影響了零部件供應,等等。那時,這些自然災害帶來的影響只造成局部的供應鏈中斷,并且數月之后很快恢復了,所以許多車企沒有太在意,沒有考慮零部件供應冗余方案。如今,波及全球的疫情讓汽車企業真正感受到切膚之痛。
雖然通過各方努力,芯片荒會逐步緩解,但是誰能預料下一次“黑天鵝”什么時候到來呢?從更深層次來看,沒有冗余思維,導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潛藏了巨大的風險。
鎳、鈷、鋰是生產動力電池的重要元素,但我國的儲量都不豐富。隨著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快速增長,我國需要大量進口鎳、鈷、鋰等上游材料。國內動力電池企業一般根據自己的產量需求向國外訂購,用完一批再訂一批,基本沒有太多庫存。這種生產方式雖然保證了資金的周轉效率,然而一旦國際市場風云突變,國內企業將陷入非常被動的境地。
在傳統汽車領域,我國為了規避石油供應風險,建立了國家石油儲備體系,可以應對3個月的市場供應波動。同樣,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為保障產業穩步發展,國內企業也有必要儲備一定數量的上游原材料,以確保有足夠冗余應對外來的突變。再退一步講,如果企業沒有足夠資金進行冗余儲備,國家是否可以效仿石油儲備體系建立上游原材料的儲備呢?
一場芯片荒暴露了汽車供應鏈的問題。對此,汽車行業要予以反思,消除隱患,確保我國產業鏈安全穩定,確保汽車產業健康發展。(記者 萬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