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行業侵權糾紛引關注 寶鋼股份回應不予認同

  • 發表于: 2021-10-19 13:18:36 來源:中國汽車報網

索賠4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2億元)!一件剛剛發起的訴訟,令三家行業巨頭之爭成為今年以來跨汽車行業糾紛的一大看點。

10月14日,全球鋼鐵行業排名第五的日本制鐵公司宣布,已在東京地方法院對豐田汽車,以及全球鋼鐵行業排名第二、中國最大鋼鐵企業寶武鋼鐵集團的子公司寶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寶鋼股份)提起專利侵權訴訟,并要求被告兩家公司各自賠償2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1億元)。

“對于日本制鐵單方面主張,寶鋼股份不予認同。針對其所提出的技術專利訴訟,寶鋼股份將積極應訴,堅決捍衛公司權益。”10月16日,寶鋼股份作出正式回應。與此同時,豐田汽車也同樣作出回應。

為何起訴豐田與寶鋼?

突然發生的這起跨行業侵權糾紛,引發輿論廣泛關注。

“針對相關的電磁鋼板,在訂貨交易前,是向生產商確認并未侵犯其他企業的專利權之后才簽約的。”10月14日,豐田汽車執行董事長田準回應稱,“我們認為此次起訴應是原材料廠商之間協商的事項,本公司遭到起訴,令人非常遺憾。”

“令人遺憾”的此次訴訟中,日本制鐵認為,日本制鐵擁有的可以用于新能源汽車驅動電機原材料“無取向性電磁鋼板”專利被侵權。其稱,寶鋼股份制造了涉嫌侵犯日本制鐵專利權的電磁鋼板,并向豐田汽車供應;而豐田汽車把使用這種鋼板的驅動電機用于自身生產的新能源汽車上。日本制鐵除了向法院要求兩家企業分別給予費用賠償外,還向法院提出了針對豐田汽車的臨時禁令,希望法院禁止豐田汽車使用了涉案相關專利的材料及驅動電機的整車產品在日本制造和銷售,但并未公開具體是豐田汽車的哪些車型。日本制鐵稱,“無取向性電磁鋼板”可以影響新能源汽車驅動電機的旋轉效率,價格高于其他鋼板,利潤率高,是日本制鐵的盈利來源。

目前,汽車用鋼材需求約占日本國內鋼材總需求的三成,豐田汽車仍是日本制鐵第一大客戶。據稱,日本制鐵在起訴之前曾希望將這種電磁鋼板漲價,并與豐田汽車進行多次交涉,希望豐田汽車不再采購其他企業的這類產品,但未獲得滿意的回應。從2020年7月開始,豐田汽車從寶鋼股份采購部分高等級電磁鋼板,對此豐田汽車方面表示,“質量不比日本生產的差,在新能源汽車有望普及的背景下,將推進供應商企業的多樣化”。此前,只有日本制鐵等日本國內大型鋼鐵企業,才有能力向豐田汽車供應這種高等級電磁鋼板。

據悉,“無取向性電磁鋼板”是新能源汽車驅動電機無可替代的核心材料。2020年12月,寶鋼股份面向新能源汽車行業新建的相關專業生產線開工。項目投產后,寶鋼股份的電磁鋼板產品年產量將達到400萬噸,其中高牌號無取向性電磁鋼板年產能將達到100萬噸,產量位居世界第一。

寶鋼股份在回應中稱,寶鋼股份主張,面對分歧開展積極的交流和求證,是對彼此負責的行為,也將對鋼鐵行業類似問題的妥善處理和未來企業間的公平競爭作出積極表率。在此次爭議事件發生后,出于嚴謹負責的考慮,寶鋼股份多次向日本制鐵提議開展進一步交流和求證,但對方一再拒絕,對此公司表示遺憾。

記者了解到,“無取向性電磁鋼板”目前中國國內具備生產及供應能力的企業并不多,目前完成車規級認證的企業有寶鋼和首鋼。海外也只有韓國浦項鋼鐵、日本制鐵、日本JFE鋼鐵等少數鋼企具備這類產品的供給能力。

零部件訴訟進入高發期?

其實,近年來在汽車零部件相關的專利侵權訴訟有不斷增加的趨勢。

2020年8月,德國曼海姆地方法院作出判決,裁定戴姆勒侵犯了諾基亞的車聯網移動技術專利。諾基亞認為,應從每輛汽車上收取專利使用費。雖然歐洲有些汽車及零部件企業認為這樣收費的價格偏高,但諾基亞的做法獲得了法院的支持。

隨后,2020年9月,在夏普起訴戴姆勒車聯網LTE通信專利侵權的訴訟中,德國慕尼黑法院裁定夏普勝訴,并判決戴姆勒應向夏普支付損害賠償并提交侵權產品銷售資料。

而近年來關于動力電池的專利侵權訴訟案更多。2019年,韓國的LG化學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提起專利侵權行政訴訟,指責同屬韓國的SKI的鋰離子電池侵權,隨后又指責SKI竊取LG化學的商業秘密。今年2月,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作出了有利于LG化學的裁決,對SKI的鋰離子電池實施為期10年的進口禁令。

在國內,2020年3月,寧德時代起訴同行塔菲爾的鋰電池專利侵權,并索賠1.2億元。今年8月,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判決寧德時代一審勝訴,塔菲爾方面賠償經濟損失總計約2330萬元。

今年7月,寧德時代以鋰電池專利侵權為由對同行中航鋰電發起訴訟。但是,中航鋰電隨即向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會提起寧德時代涉案專利的無效請求。9月中旬,中航鋰電董事長劉靜瑜在2021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的演講中表示,充分尊重同行,期待并愿意與同行一起優勢互補,共同合作,一起為行業的健康發展做貢獻。此次表態,被外界認為是意有所指。

10月9日,科創板上市公司容百科技發布公告稱,在尤米科爾于2020年9月發起的認為容百科技鋰電池專利侵權訴訟并索賠6200萬元的訴訟案中,寧波市中級人民法院于2021年9月30日作出一審判決,認定容百科技未侵權。

“在全球范圍內,汽車零部件領域的專利侵權案件正在呈現日益增多的趨勢。”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李順德在接受《中國汽車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一方面,這固然與汽車零部件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法律意識不斷提升有關,另一方面也表明汽車零部件企業面臨的知識產權法律風險有上升的趨勢。

背后原因究竟是什么?

從日本制鐵起訴豐田與寶鋼股份,到近年來汽車零部件企業中出現的諸多專利侵權訴訟,背后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北京盈科律師事務所律師尚傳智在接受《中國汽車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首先,從技術角度看,隨著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的演進,新技術、新材料、新架構層出不窮,而這些都是專利保護的對象。而汽車零部件企業涉及的相關主要情況有三種,一是技術上雖然是各自研發,但很容易在互不知情的情況下獲得相似、相近甚至相同的技術成果;二是由于信息不暢,有可能是企業已經采用了其他企業的技術但并不知悉是否侵權;三是有的企業實際上并不侵權,而對方企業故意以法律訴訟來發難,阻撓對方的市場拓展。其次,專利本身就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在全球汽車零部件行業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專利越來越多地成為市場競爭的工具和打壓競爭對手的“武器”。數年之前,很多中國出口企業因為沒有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一些出口產品遭遇專利訴訟而不知如何應對,結果只能敗訴,產品從此被國外拒之門外,企業從此倒閉消失的案例也并不少見。

至于如何應對專利侵權訴訟,很多企業也以實際行動作出了回答。“這方面也是要在熟諳知識產權法律知識的基礎上才能游刃有余。”江蘇中天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吳江向《中國汽車報》記者表示,在企業掌握相關知識產權法律知識或有高水平專業法律事務人員的情況下,首先,遭遇這類訴訟要調查清楚,了解事實真相,以法理和證據來應對,像中航鋰電作為知識產權運用標桿企業,在遭遇訴訟時并沒有像塔菲爾那樣被動,而是主動提起對方的專利無效請求。一方面,如果對方專利被認定無效,訴訟自然就沒有了;另一方面,這一過程一般會耗費一兩年的時間,即使對方專利沒有被認定無效,中航鋰電很可能繼續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目的是使對方的涉案專利無效,這一過程一般也要兩三年的時間。如果這一訴訟還能繼續進行下去,一審判決一般要兩三年時間,繼續上訴的二審判決一般也要兩三年時間。這么多年過去,專利保護期限也就快到了,訴訟便沒有實際意義了。“但是,這是出于真正擁有知識產權實力、并十分有熟悉相關法律知識的企業才能做到。”吳江說。

“這類法律糾紛的結果,也有可能是多樣的。”吳江表示,一是零部件企業或原材料等相關被告企業其實并不存在侵權問題,只是原告企業的一種阻撓、放緩對方市場拓展進程的手段;二是也有可能原告、被告雙方企業達成和解或由此相互成為合作伙伴,這種情況下關鍵是協商達成都能接受的利益分享的方法;三是進行曠日持久的訴訟,其實這樣對雙方都不會有利。

“汽車零部件企業涉及的知識產權侵權訴訟越來越多,也反映了行業發展的現實。”中南大學交通運輸研究中心研究員時蔚然在接受《中國汽車報》記者采訪時談到,新技術的快速進化、市場競爭的加劇、企業之間的利益糾葛等因素,都是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如想要破解這一問題,零部件等相關企業能夠在錯綜復雜的市場競爭環境中立于不敗之地的唯一‘秘訣’就是堅持自主創新。”時蔚然認為。(記者 趙建國)